土地改革那些事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2日

  40年前,关岭顶云乡石板井村的五位村民为了能让大家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决然实行“定产到组、包产到户”,走出“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顶云经验”。也由此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40年农村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的变迁,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今年70岁的赵毓生,就亲历了土地改革所带来的变革,更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带给农民的红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赵毓生,1948年出生在西秀区华西办事处华严村,先后当过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大队长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对于农村土地改革,他有着深深的感触。

赵毓生

(同期声: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指导改革开改这个,全国人民日子不好过的,所以说到今天我们一定要记住共产党的伟大,高层决策的英明。)

  建国初期,全面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后来为了集中生产资料,成立了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到1957年开始了人民公社,人们的劳动按工分计算,吃饭统一到公社食堂。

赵毓生

(同期声:60年代,那段时间恼火,比如吃罐罐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一级是背起的婴儿,二级是六七岁的娃娃,三级是学生,四级是一般60岁的,五级是指劳动力,那个饭,就是三两米二两米的量,只有那么厚一点。

集体的时候一年产多少粮食?

一亩田,那时候是老品种,有700多斤,小麦也差,一亩田只能产300多斤,油菜只有200来斤,收成是比较低的。)

  由于土地公有制和大锅饭调动不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粮食的产量很低,生活上温饱都成问题。

赵毓生

(同期声:粮食不但不够吃,我们还会去打零工,偷偷摸摸的打零工,新桥上去买黑市粮票,买到粮票后还要搭苞谷,榄豆,红薯片,还有高梁按居民的搭配法拿粮票去买。这样一直到1978年的样子,又编成小组,实际还是以队为基础,编成小组以后,那段时间分得有自留地,所以弄成“集体活慢慢磨,磨多了划不着,干自留地要出力,干集体的当休息”)

  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赵毓生

(同期声:这样到了80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个产量就高了,一亩田随便能产1500斤,到普遍种杂交水稻后,像我栽的能产2000来斤,真接吃不了,我家还要卖(出去))

  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开始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字幕:2006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赵毓生告诉记者,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三农”政策,每一项都是让农民得实惠,田地里的收成增加了,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无论是城郊还是边远的山村,所有农户都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生活一天比一天强。

安顺台记者:刘凯峰 报道

  


上一篇: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五百”行动聚焦安顺

下一篇:安顺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率先搭建中国非公经济大平台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