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星:恢复高考带来人生春天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9日

  1977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当年冬天,全国有570万人参加了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高考,今年63岁,曾经下乡当过知青,又进厂当了工人的周晓星就是其中一员。那场冬天里的考试,对于他和所有参加高考的人来说,是人生春天的开始。

  来到周晓星的家里,已退休赋闲的他正在练书法,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之一,当我们提起1977年的那场高考,他的思绪一下回到了四十年前。

  周晓星

  (同期声:我记得到,天不亮我们就出发,出发是到双阳厂的一个同事家,也是我们同学,一起大家考试的,当时我们在一中考的,他家住新桥那一带,就是离一中很近,就在那里大家鼓鼓劲,然后就一起去,还是很兴奋。)

  高考对于周晓星和他的同伴们来说是件“前无古人”的事,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读书无用论”。

  周晓星

  (同期声:文革开始的时候,我们正好按现在的规矩来说,应该升入小学五年级,但是基本上就没有学上了,一直到了1969年才算是小学毕业,所以我们自己嘲笑自己小学读了七年还是八年,自己都搞不清楚,然后进初中 进初中实际上也什么也没学,每天起码有两节课是读毛主席语录,然后粗浅地学一点数学这么一些简单的东西,学完以后呢,实际上当时大部分人都走向社会了。)

  到了1971年恢复高中教育,并传言可以考大学,到1973年周晓星高中毕业时,大学校门仍然是只对推荐生开放。

  周晓星

  (同期声:那时国家所有的学员都是由工农兵里面选拔,没有应届生的什么事情,最后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只能上山下乡,然后统一在1974年3月26日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下乡了,我下乡是在安顺的坪地场公社,当时的整个农村经济极不发达,一天下来算10个工分,我们算强劳力,算10个工分的,能赚多少钱呢,一角零七厘,连一角一分都没有,1976年的时候,当时社会还是在发展的,那一年集中招工的单位还是很多,1976年的4月份我抽上来了,我们那个知青点大概有三四个人,一起我们就进了双阳飞机制造厂。)

  当了两年工人后,1977年恢复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个消息让周晓星看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希望。

  周晓星

  (同期声:心里面还是感觉到,就是说能不能再有一次机会,能不能还有一天能够使得自己更加上进一点 更加学一点东西这么一种心情,确实渴求学习知识,虽然当时听到路非常窄,全国十届的学生,整个文革耽误十届,都可以在一起考,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二点几,非常少的这么一种录取率,第一年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四十年过去了,周晓星仍记得当年考场内外的情景。

  周晓星

  (同期声:满操场的考试的,大的比我们大得很多,小的也小得很多,什么人都有,各个厂矿把人拖起,要考试的人拖起,一车一车的往考场拖,敞篷大卡车拖,考场里面也非常好玩,有些人是一样都不会,进去考一会会考睡着在里面的都有,就是一个题不会,但是又不肯出来,等于觉得这个机会自己在里面了,有考哭的,有考昏过去的,什么的都有,都不肯放弃这么一个机会。)

  那一年,周晓星考上了南京航空学院,第二年,他当知青的妹妹考上了贵州医学院,应届毕业的弟弟考上了南京邮电学院,他们和许多学子一样走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周晓星

  (同期声:到南京读书,见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有那么好的一种学习氛围,现在我们大家的那个班,既有院士,现在也有我们国家造歼10,歼20的这里面的主要的人物,有搞天宫卫星的,神舟的,这样的人物 等等,很多。)

  周晓星大学毕业的后,又回到了双阳飞机制造厂,经过大学的深造,他已不再是雷达站的普通工人,而是一名掌握着高精技术的工程师,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成为网络电视在安顺推广和普及的发起者。

  1977年恢复高考,它是第一声春雷,唤醒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570万积压了十年的考生走进考场;它是第一场春雨,滋润着百业待兴的国家。全国27万录取生的命运被改变,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砥柱中流,成为改革和开放的先行者。四十年后的今天再回望那个命运的转折点,相信每个经历者看到的都是一片春花烂漫。

安顺台记者:牟庆义


上一篇:我市刑事审判驶入“快车道”

下一篇:定产承包掀改革浪潮 顶云经验谱发展新篇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