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产承包掀改革浪潮 顶云经验谱发展新篇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9日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改革开放40年来,黔中大地沧桑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巨变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安顺改革的创作者、书写者。四十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得了历史性成绩。从今天起,我台将推出系列报道《改革开放40年》,回顾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感怀润物无声的时代变迁,感恩惠及大众的中央政策,展望黔中儿女的锦绣未来。

  四十年前,关岭顶云人冲破各种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河,创造了赫赫有名的“顶云经验”。四十年来,顶云经验激励着关岭全县上下不断发展。如今,顶云经验在关岭有着哪些具体的实践,顶云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走进关岭顶云,一起去感受一下。

  记者出像:我所在的位置就是关岭自治县顶云新区,按照以高铁带动的旅游服务中心、山城特色的文化休旅基地及绿色低碳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新区从西到东分布了高铁商贸行政组团、教育产业组团、休闲安养组团及沙德居住组团四个区域,在关岭推进的城镇化发展中,顶云新区以崭新、全面、集中的形态快速推进。

  随着沪昆高铁确定在顶云选址设站,为关岭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从2011年开始,关岭将顶云新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范围,顶云新区规划面积6.51平方公里,按照全新打造的新区规划,黄果树旅游集散中心、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小学至高中、职业技术学院及三级综合型医院等,一应俱全。 

  看到如今充满时代发展气息的顶云新区,很难让人想到,在四十年前,顶云人却曾经一度吃不饱穿不暖,而顶云经验的萌发,更是伴随了许多的曲折和风险。

  1976年,顶云乡石板井村陶家寨有32户18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6元,人均粮食106公斤,许多家庭在过完春节后就已经断粮,常以野菜混合谷糠充饥,生活十分困难。一个晚上,村民罗国民由于被钢钎扎伤左脚,村里的李国昌、罗明才、陶天云、陈宗富、陈高忠、罗定尧一同去家里看望,大家谈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时,时任生产队长李国昌、罗明才觉得作为生产队的领头人,没有把生产搞好,大家吃不饱、穿不暖,不想再继续担任生产队长。于是大家一致推选了陈高忠担任新的生产队长。当年的陈高忠不足40岁,精力充沛,做事风风火火,到过贵阳修过铁路,有些见识。

  “顶云经验”亲历者 陈高忠

  (同期声:我接这个队长我要把土地分成三个组,要把我们寨子分成三个组,土地划成三片,分到组去,落实到组,第二个是农耕牛分到、落实到组,农具落实到组。)

  陈高忠提出的条件,让大家吃惊不小,这是变相的“包产到组”,与当时的以“队为基础”的生产管理方式相违背。但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不能有效激发生产力,全生产队183人不能吃饱饭的现实,让大家选择了陈高忠,“包产到组”开始在陶家寨悄然进行。到了秋天,粮食进仓后,陶家寨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人均吃粮从原来的106公斤增加到252公斤,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200多元。陈高忠的大胆尝试让人信服,“包产到组”成功后,陈高忠又思索着把土地再分到户。

  “顶云经验”发起人 陈高忠

  (同期声:我说上面发现过后必定要坐牢,是跑不了的,要是我坐牢了以后你们看怎样办,他们说你如果坐牢以后,你家家庭我们负责,要是我们7个人都坐牢了,各管各的了。当时就这么决定了。当时是害怕嘛,偷偷摸摸的搞,把土地分下去的一天过一天。当时一搞下去, 77年的生产更提高。)

  顶云人冲破各种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精神,被称之为“顶云经验”。顶云也因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道率先闯开“包产到户”的禁地 ,奏响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关岭县志党史编撰参与者 黄盛忠

  (同期声:顶云经验在当时来说,在关岭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只不过,顶云经验是关岭众多地方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一种缩影,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悄然而逝,如今,顶云新区建设取得的巨大变化,不仅是顶云经验的发展和延伸,更是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缩影。2014年,作为地地道道的顶云人,安玉林一家从原有的山间小屋搬到了新区的岭秀国际小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就近工作的便捷,安玉林一家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关岭顶云新区市民 安玉林

  (同期声:现在这个新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娃娃读书方便,我们上班也近,交通又好,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住在以前的老房子交通也不方便,现在交通都发达了,现在各方面都可以。)

  短短几年间,顶云新区成为了关岭发展的新名片,宜居宜业的区位优势,让外地客商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贵州神龙百草科技有限公司是关岭2016年招商引资引进的重点企业,主要依靠现代高新科技体细胞技术,生产经营各类木本、草本组织培育种苗,同时开展种苗培育农林业示范种植,从考察落户顶云大健康民族食药园,到建成试生产,公司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贵州神龙百草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薛勤

  (同期声:看中这个地方的企业在逐渐增多,人气在上升,对我们用工需求上很容易招工,第二就是这里的交通便利,出行方便,是一个适合办企业的好地方,所以我们从2016年来到现在,各方面都比较顺利,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安心办企业的地方。)

  截止目前,顶云大健康民族食药园已聚集了28家企业,产业聚集让新区居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关岭顶云街道办党工委书记  廖文建

  (同期声:通过近三年来新区的打造,目前这个地方的人口基本上达到8万人左右,结合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是计划五年之内把我们顶云新区打造成十五万人左右。)

  记者出像:在顶云经验的鼓舞下,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顶云石板井村,在决战脱贫攻坚中,也朝着同步全面小康积极探索,从40多年前的定产到组、包产到户,到今天,村社一体,抱团发展,都是顶云人向着美好生活的努力探索。

  走进石板井村的养牛基地,160多头牛儿正在山坡上悠闲的觅食,2016年,石板井村依托现有资源,通过流转土地建立了村级合作社——民富合作社,让老百姓参与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合作社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全村650亩土地。流转的土地不仅用于开办养牛场和牧草种植,还种植了精品水果温克红提,并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到合作社务工。今年,164亩温克红提将进入盛果期。

  关岭顶云石板井村主任 吴兴伦

  (同期声:温克红提经过几年的辛苦维护,到今年预计每亩纯利润是在一万元以上。)

  2014年,石板井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通过产业发展的带动,2017年,已经顺利脱贫84户,全村人均纯收入9200元。

  关岭顶云石板井村主任 吴兴伦

  (同期声:我们全村的村民在合作社都有利益联结机制分成,合作社的成员都有他们自家单独的入股利益机制核算,我们合作社现在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势头越来越好。)

  “顶云经验”亲历者 陈高忠

  (同期声:现在村里和我们寨子像一个小城市一样,我家原来一小间房子,是个草房,现在我家有4栋平房,过去我家在文化上,就说我们不懂文化,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家5个孙子都是大学毕业。)

  “顶云经验”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改革开放的光辉典范,如今,同样的精神和更多的故事继续在关岭的土地上生动的演绎着。

  近几个月来,在关岭新铺镇大盘江村,全村上下都在忙着“搬石造地”,利用挖机开垦荒山。

  关岭新铺镇大盘江村副主任  吴海

  (同期声:成本高,算下来一亩大概要2000块钱左右,要用挖掘机来开挖,以后全部以这种方式打造下来的话,也许一两年我们看不出来,5年、10年、20年以后我们这个坡基本上就是别人说的绿水青山。)

  当地干部群众每天早出晚归上山清理砂石,荒山变成了一排排土地。

  关岭新铺镇大盘江村村民  吴世恒

  (同期声:我们一般早上7点半钟就要上山,晚上就是到一般都是6点到七点,一天反正最少是干9个小时以上。虽然现在辛苦一点,以后我们子孙下一代得享福。)

  短短4个月时间,大盘江村便实施了1000多亩坡改梯,并全部种植上了蜂糖李果树苗。该村还选用了适宜生长的花生进行套种,花生每亩最低产量可达400余斤,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如今的大盘江村, 新发芽的果树生机勃勃,一行行梯土盘绕山间,大盘江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荒山变成了世世代代得以享有的宝贵财富。不仅是顶云,也不仅是大盘江村,“顶云经验”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的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关岭全县上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

  关岭县委书记 黄波

  (同期声:要把敢为人先这种拼搏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要在思想解放上要敢为人先,第二个要在苦干实干上要敢为人先,还有要在责任担当上要敢为人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进入新时代,顶云经验还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赋予它新时代的时代内涵。)

安顺台记者:王泳 吕俊 关岭台 李青


上一篇:周晓星:恢复高考带来人生春天

下一篇:没有了

视频点播更多>